广东旅游资讯网 广东旅游资讯网广东旅游资讯网

常州宫梳名篦旅游(常州梳蓖介绍)

1. 常州梳蓖介绍

叫做-栉:本义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比喻像梳齿那样密集排列着。

栉,在我国古代博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八大发饰。篦箕系栉的一种,古代妇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且非常流行,就像现在妇女头上流行的发夹一样。妇女插篦的习俗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太平广记》中引《小说》云:“汉武帝……以象牙为篦,赐李夫人。”这个时期的篦箕出土很多,制作也比较精微。如,长沙马王堆一号博汉墓出土的专盛化妆用品的九子奁盒,内一小博奁,装一对角质篦箕和一对黄杨木梳。

篦箕(bì jī)俗称篦子,据传是春秋时期一个名陈七子的人发明创造的。

篦箕之所以作为发饰深受古代妇女的喜爱,这与它的传统制作工序和工艺技法关系甚密。一把篦箕看似简单,其实制作工序十分繁杂,它有篦篾、篦梁坯、骨档、制漆、楂子、漆篦梁等6个工种42道工序,再精加工还有胶工、打磨、挫草、镶头、拨工、抨刮等6个工种30道工序,最后还要进行复查整理半道工序,共计72道半工序,方可完成。古代的篦箕从外型上大致分为马蹄形的单面篦、长方形的双齿篦及半边篦、把式篦和花齿篦。传世名篦有些以质见称,如金、银、象牙、玉翡翠之类,但更多的则是以在篦梁上的雕饰见胜。

当今,篦箕虽已失去了它原有的篦污去痒功能,但它的妆饰工艺价值仍然很高。它是一种极好的艺术载体物,既可制为精美的发饰物,又可作成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旅游纪念品,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此,应继承开发和利用,让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制品重放异彩,并服务和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

梳篦(shū bì),理发的用具,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清代梳篦传世甚多,基本上保持着宋代的形制。梳篦的产地以江苏常州为最为著名。常州梳篦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业品,有"宫梳名篦"之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最早的栉当为1959年山东宁阳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的象牙梳。在篦单独出现以前,曾存在过合体梳篦。梳篦分离以后,器形统一呈马蹄形。梳篦的这些变化,大约都发生在东周时期。从已出土和一些民间传世的梳篦看,汉、唐、宋各代各有不同。汉代的呈较长马蹄形,纹饰一般以云气纹为主,间有入羽鸟兽等;唐代的呈马蹄形,下部略宽;宋代的为月牙形。古代的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汉族民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苏南、浙西等地的优质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相传制篦祖师爷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俗话说:"七十三,鬼来缠",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改称篦箕为七十二道工序。

梳篦是江苏常州著名的地方特产,相传始于魏晋时期,迄今已1600多年,由于历史悠久,选料制作精细,素有“宫梳名篦”之称。"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梳篦业所奉祖师有赫胥、赫连、皇甫、陈七子、张班、鲁班。

2. 常州有名的梳篦

梳篦、白家留青竹刻以及乱针绣。

3. 常州梳篦图片

是常州特产叫梳篦,南大街有,从南大街正门进去走到都市玩家那右拐出去左边就是一家专门卖这个的店,好像化龙巷也有卖的

4. 常州梳篦第一家

常州特产:1天目湖白茶,2常州梳篦,3金坛封缸酒,4建昌红香芋,5溧阳白芹,6阳湖水蜜桃,7常州大麻糕,8常州萝卜干,9金坛雀舌,10黄天荡大闸蟹

5. 常州梳篦专卖店在哪里

常州十大特产有:1天目湖白茶,2常州梳篦,3金坛封缸酒,4建昌红香芋,5溧阳白芹,6阳湖水蜜桃,7常州大麻糕,8常州萝卜干,9金坛雀舌,10黄天荡大闸蟹

常州十大特产,是具有特别著名有文化内涵或历史以及具有国家农业部评定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荣誉的饮料、菜肴、点心、干货、文化纪念品、工艺品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