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立春节(于立春日)
初七:人日节
初八:谷日节
初九:天日节
初十:地日节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二十:天穿节
廿五:填仓节
晦日:正月晦
●二月
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
十二: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十五:扑蝶会
十九:观音诞
春分节(于春分日)
●三月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节(于清明日)
●四月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
立夏节(于立夏日)
十八:碧霞元君节
●五月
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
二十:分龙节
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
●六月
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十九:观音会
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
●七月
初七:七夕节(乞巧节)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
廿九:地葬节
●八月
初一:天灸日(天医节)
十五:中秋节
●九月
初九:重阳节
十九:观音会
●十月
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
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十一月
冬至节(于冬至日)
●腊月
初七:驱傩日
初八:腊八节
十六:尾牙节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汉族传统习俗
春节是汉族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 春节的时间在岁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古时候,岁首的时间不一样。夏朝的岁首是农历正月初一,商朝是农历十二月初一,周朝是农历十一月初一,秦是农历十月初一,汉武帝时重新把岁首定在农历正月初一,同时采用“太初历”,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俗称“新年”。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节 破五(正月初五) 人日(正月初七) 天宫生日(玉皇大帝生日,正月初九) 元宵节 龙华日(好像是正月20) 清明节 端午节 乞巧节(七月初七,或说中国情人节 ) 中元节(鬼节,七月十五) 中秋节 重阳节 下元节(十月十五) 冬至节 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除夕 其他还有很多地方性的节日 汉族节日和他五千年的文化一样 多姿多彩 值得每个汉族人骄傲自豪